德语阅读·第五期 |《朗读者》
大家晚上好。今天小德带大家阅读的文学作品是德国作家本哈德·斯林克的代表作之一《朗读者》(Der Vorleser)。它讲述了一个叫米夏的15岁少年和一位叫汉娜的36岁女人之间的一段刻骨铭心的忘年之恋。小说的背景设立于二战后满目疮痍的德国,全书以一段“小人物”的爱情,展现了近代德国人对于历史、暴行与原罪的自我鞭笞式的反思。
《朗读者》
内容简介
生活在柏林的15岁少年米夏从学校回家时突然发病呕吐,这时一名叫汉娜的电车售货员帮助了他。康复之后,米夏找到了汉娜决定答谢她,不料两人很快卷入了一段隐秘而激情的关系之中。米夏发现汉娜很喜欢听他读书,他们的关系也在朗读的力量下变得更加亲密起来。
然而有一天,汉娜突然不辞而别。两人再一次见面已经是八年后了,米夏作为法律学校的一名实习生参加了一次对纳粹战犯审判的旁听,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站在审判席上,曾为纳粹集中营看守的人竟是汉娜……
原文选读
1
Nicht daß ich Hanna vergessen hätte. Aber irgendwann hörte die Erinnerung an sie auf, mich zu begleiten. Sieblieb zurück, wie eine Stadt zurückbleibt, wenn der Zugweiterfährt. Sie ist da, irgendwo hinter einem, und mankönnte hinfahren und sich ihrer versichern. Aber warumsollte man.
我并没有因此忘记汉娜,但对她的记忆不再如影随形了。她的影子在向后退,正像列车开过时,城市就从车站向后退一样。那个东西确实在那,就在后面的某个地方,你可以折回去确认它还在那儿,但是,我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2
Lange glaubte ich, daß es einen Fortschritt in der Geschichte des Rechts gibt, trotz furchtbarer Rückschläge und -schritte eine Entwicklung zu mehr Schönheit und Wahrheit, Rationalität und Humanität. Seit mir klar ist, daß dieser Glaube eine Schimäre ist, spiele ich mit einem anderen Bild vom Gang der Rechtsgeschichte. Darin ist er zwar zielgerichtet, aber das Ziel, bei dem er nach vielfältigen Erschütterungen, Verwirrungen und Verblendungen ankommt, ist der Anfang, von dem er ausgegangen ist und von dem er, kaum angekommen, erneut ausgehen muß.
很长时间以来我就坚信,尽管曾经出现可怕的倒退和挫折,但是法律总是向前进步的,会发展得愈来愈接近优美,愈来愈符合真理,愈来愈充满理性,愈来愈饱含人道。但是,我不久就发现,我这种信念不过是春梦一场而已。从那时起,我的法律进步观就演示出了另一番图景。其中固然包含着目的,但是这目的却又是经过多次震撼摇晃、迷茫困惑和丧失理智才达到的。这正是重新出发的起点;因为,原先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过,所以现在必须重新开始。
3
Ich meine nicht, daß Denken und Entscheiden keinen Einfluß auf das Handeln hätten. Aber das Handeln vollzieht nicht einfach, was davor gedacht und entschieden wurde. Es hat seine eigene Quelle und ist auf ebenso eigenständige Weise mein Handeln, wie mein Denken mein Denken ist und mein Entscheiden mein Entscheiden.
我认为,思想和决定确实会对行动产生影响。但行动并不是简单地按照之前的想法和决定来实施的。这些事的发生有其自己的根源,我的行动也是如此,独立且不受束缚,就像我的思想就是我的思想,我的决定就是我的决定一样。
4
Ich fürchte nichts. Nichts, als die Grenzen deiner Liebe.
我无所畏惧,除了你爱的尽头。
作者简介
本哈德·施林克(德语:Bernhard Schlink),德国法学家,小说作家,法官,1944年7月6日出生于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比勒费尔德附近的Großdornberg。施林克在推理小说方面颇有成就。在1989年他的作品《快刀斩乱麻》Die gordische Schleife获得了德语推理小说大奖“葛劳斯奖(Glauser-Preis)”。而小说《朗读者》无疑是他最轰动的作品。他凭借着这部著作先后获得了汉斯·法拉达奖Hans-Fallada-Preis (1997),Prix Laure Bataillon奖(翻译著作大奖)(1997)以及“世界报”文学奖(1999)。《朗读者》被译成35种语言并且使德语书籍第一次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首位。
阅读感悟
和其他战后文学作品的叙事侧重点不同,《朗读者》并没有描写横尸遍野的战场,也没有描写穷凶恶极的战犯,而是把审美反思的独特视角,落实在二战后德国的社会底层和平庸小人物身上。故事中的女主人公汉娜,是一名目不识丁的电车售货员,而她的另一个身份,是二战时纳粹集中营的一名看守。
电影《朗读者》
“人并不因为曾做了罪恶的事而完全是一个魔鬼,或被丑化为魔鬼。”在汉娜身上,我们清楚的看见了她人格中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她是善良的,她帮助了萍水相逢的少年,也努力让囚犯们在临死前过得好受一些;但她也是罪恶的,因为害怕被扣上“擅离职守”的罪责,她最终眼睁睁的看着三百多名妇女儿童被活活烧死在教堂里。
汉娜始终是自卑的,因为她未曾接受过教育。而她那仅有的自尊也来源于此——她不愿承认自己不识字,于是她错过了工作的提拔,也在纳粹招兵时,因为以为这份差事不需要识字便欣然加入,最后沦为了这场战争的罪人与牺牲品。在历史潮流中,又有多少平凡如汉娜的小人物,因为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而被他人所摧残利用,最终也被打上了“罪人”的烙印。
他们是可恶的害人者,但他们也是可怜的受害者。
在这部作品中,除了对二战历史悲剧的反思,作者也把目光投向了国家重点的权力机关,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人性的异化。法庭的审判者们同样是愚昧无知的群体,他们对于二战时的许多灾难性事件束手无策,甚至连汉娜是否是一个文盲都无法判断。若所有国民的陷入了这种麻木不仁的状态,又有谁能保证,过去残酷的历史不会再次重演呢?
法庭上的指控
正如作家肖复兴所说:“这部小说是一个在为了不能够忘却的记忆中,战后新一代人如何成长的寓言。”《朗读者》令我们感动于书中人性的光辉,也激起人们对人性弱点的反思。只有正确思考好这个问题,才能在未来中制止“众人之罪”的再次发生。
今天的德语阅读模块到这里就结束了。《朗读者》这部小说也曾经被改编为电影,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观看一下,如果有想和小德交流的朋友也欢迎在后台留言呀。
图文、排版:玻璃
往期回顾
今天德语爱你了吗
几个德语系学生的分享与闲聊